五莲党史县情“十最” 编辑: 添加时间:2015/11/28 9:45:06 |
五莲党史县情“十最” 1、最古老的历史遗迹:丹土遗址 丹土遗址位于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及其周围,面积40万平方米。是一座“古城堡”,被考古界列为“中国九大历史古城之首”。丹土遗址于清末(约1900年)由学者王献唐之父王廷霖发现,1934年被正式确认为丹土遗址,1977年、1996年先后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通过考古发掘,发现了由里及外组成的大汶口文化晚期、龙山文化早期、龙山文化中期3个连续扩展的城址,有城壕、城墙、通道、出水口、蓄水池等建筑设施。丹土遗址文化内涵丰厚,包含有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、商、周、春秋、战国至汉代文化的遗迹遗物。出土了大量的玉器、陶器、铜器,玉器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同时期遗址之首,部分玉器被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。出土文物表明,5300多年前,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、繁衍生息,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化,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。 ![]() 丹土遗址 ![]() 丹土遗址示意图 2、最显赫的书香门第:管氏家族 “南庄北管”是古莒州的两大名门望族。“南庄”指大店庄氏,“北管”指莒北小窑(今属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)管氏。晚清,小窑管氏“一门五进士、叔侄四翰林”声震齐鲁。小窑管氏是齐相管仲后裔,明代迁于此,祖上以烧窑养蚕为业。清同治初,管廷献之父管镇和伯父管钿,为求子孙考取功名,不惜重金聘请名师,课读子孙。主要代表人物是管廷献父子叔侄五人先后考中进士。管廷献((1846—1914),清光绪九年(1883年)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(探花)。管廷鹗(1854—1907),管廷献之三弟,清光绪二年(1876年)中进士。管象颐(1867—1926),管廷献之子,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中进士。管廷纲(1858—1911),管廷献之四弟,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中进士。管象晋(1870—1910),管廷献之侄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中进士。其中管廷献、管廷鹗、管象颐、管象晋4人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职。 ![]() 于里镇小窑村管氏祠堂 ![]() 探花—— 管廷献 3、最早在五莲山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:安子璋 安子璋,1902年出生,东港区秦家庄村人,五莲山光明寺主持绪让的养子。1930年冬由日照县委书记安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安子璋入党后,秘密宣传革命理论,先后发展了22名党员,并担任五莲山区第一任党支部(中共五莲山支部)书记。1932年10月在日照中心县委领导的五莲山区农民武装暴动(日照暴动北路)中,担任鲁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队长,是五莲山区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。1940年秋,被国民党在胶南县胜水村杀害,时年38岁。 ![]() 安子璋 4、最早建立的党支部:中共五莲山支部(中共诸城特别支部) 为发展五莲山区党组织,1931年3月,经日照县委批准,在潮河村西和尚庙正式成立了五莲山区第一个党组织——中共五莲山支部(后称诸城特别支部),安子璋任支部书记。五莲山支部直接受日照县委领导,下设4个党小组,其中潮河2个,大榆林1个,五莲山光明寺1个,党员20余人。支部建立后,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,积极筹备暴动准备工作,于1932年10月组织参加了五莲山区农民武装暴动。暴动失败后,五莲山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,直到1938年才重新恢复党组织活动。 ![]() 中共五莲山支部成立旧址——潮河村西和尚庙一角 5、最早成立的人民革命武装队伍: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(北路支队) 1932年10月13日晚,震惊全国的“日照暴动”在安家村、秦家庄村爆发。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进行,北路支队暴动主要在五莲山一带进行,是“日照暴动”的主战场。14日晚暴动队伍在两城大庙开会整编,成立“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(北路支队)”,安哲任总指挥,支队下辖两个大队,安子璋任第二大队队长。支队的目标是:开向五莲山,建立根据地。这次暴动虽然在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,但是山区人民找到了一条利用革命武装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。 ![]() 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成立旧址——两城大庙 6、抗战时期的最大惨案:洪凝“五八”惨案 1939年农历五月初的一天,两名日本鬼子到洪凝村抓人闹事,其中一名鬼子被我“抗日军”击毙,另一名逃窜。五月初八(农历)拂晓,天下着瓢泼大雨,在那名逃跑的日本鬼子带领下,日寇偷袭洪凝村,残忍地杀害了郑培竹的父亲和刘保德夫妇后,将该村33名群众用绳索捆绑在一起赶到洪凝河西岸刘家茔盘林地当成刺刀靶,用罪恶的刺刀捅进众乡亲的胸膛、肚子,现场血流成河、惨不忍睹。除村民刘西福在被刺数刀侥幸活命外,其余人全部遇难。五月初八这一天,洪凝村村民被残忍杀害35人,日本侵略者犯下了罄竹难书、历史铭记的滔天罪行。 ![]() 洪凝“五八”惨案遗址——刘家茔盘林地 7、县委、县政府最早诞生地:松柏乡王家口子村、白庙子村 鉴于五莲山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,1947年4月22日滨北地委、专署决定,将诸城县南部和藏马县西部的部分区组建成立五莲县。下辖原属诸城县的常山、仁里、高泽3个区和原属藏马县的洪凝、街头、五莲、户部4个区,共7个区,429个自然村、258743人。5月1日,中共五莲县委在松柏乡王家口子村正式成立,县委会由辛玮、黄星岩、燕执抗(燕志康)、李滋圃、张鲁东组成,辛玮任书记。5月12日,中共五莲县委在松柏乡白庙子村宣布成立五莲县政府,张鲁东任县长。之后,县委、县政府机关先后移驻仁里村、大茅庄村、前后长城岭村和洪凝村。 ![]() 五莲县委成立旧址——王家口子村 ![]() 五莲县政府成立旧址——白庙子村 8、最高级别的荣誉称号: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1964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“学业学大寨”号召。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,从1964年开始,到1978年结束,历时15年。1975年9月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,五莲县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”称号。通过农业学大寨运动,五莲县建设了一大批大寨田,开辟了一条条盘山路,修建了一座座中小型水库。尽管农业学大寨运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,但是从根本上改善了五莲山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,而且是“五莲精神”孕育、凝结并初步形成的主要时期之一。 ![]() 五莲县农业学大寨会场 ![]() 街头公社阎马大队修建的“大寨田” 9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:五莲割花 五莲割花又名“五莲割绣”“割绒纳绣”。常用于制作鞋头鞋面、垫肩坐垫、裤袜衣带或装饰,应用最广的是做鞋垫。五莲割花大致有8道工艺,每道工艺又有细致的程序。如鞋垫,主要有打壳子、染绣线、备辅料、放样、做瓤、描样、针绣、割花等工艺。割花的纹样主要有虎纹、鸟纹、鱼莲和梅、松、牡丹等。据考证,五莲割花起源于明末清初,20世纪70年代遍及五莲乡村,80年代后割花实用功能逐步弱化,直到2006年才得到传承和保护。2010年“五莲割花”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,现已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 ![]() 五莲割花 10、最大的政治优势:“五莲精神”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为了改变穷山恶水的恶劣自然环境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足山区实际,一届接着一届“唱山戏”“走山路”,持续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建设,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建设的先进典型。1987年8月,在中共潍坊市委召开的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,总结推广了五莲县在长期山区开发过程中形成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挖山不止、拼命实干”的“五莲精神”。“五莲精神”的核心是艰苦创业,凝结成一个字就是“干”。之后,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对“五莲精神”给予充分肯定并推广。从此,“五莲精神”享誉省内外,成为全县聚民之魂、立县之本,是五莲人民的“传家宝”。2010年以来,全县人民不断适应新形势、新任务要求,在科学发展的实践创造中,为“五莲精神” 赋予了“开放包容、创新创业、亲山亲水、先干快干”的时代内涵,成为推进富民强县的新生动力。 ![]() 五莲县委召开弘扬“五莲精神”加快五莲发展动员大会会场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