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红色的五莲(第二十三期) 编辑: 添加时间:2011-8-12 16:34:17 |
走进红色的五莲(23) 中国共产党在五莲 ——全县发展文教卫生事业(一) 发展教育事业 1949年,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《共同纲领》中,对文化教育政策作了规定。指出: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,即民族的、科学的、大众的文化教育。同年12月23日至31日,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,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,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、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。 抗日战争以前,五莲山区无中学。抗日战争期间,盘踞在叩官一带的国民党暂编第二师师长张步云,为培植自己的势力,在大榆林村创办中学,校名为“山东省诸城县初级中学”,也称“大榆林中学”。办学时间虽短,但在当时对五莲地区的文化教育有一定影响。另外,国民党日照县政府在挑沟办初级中学l所。1942年至1943年夏,山东省第六联合中学曾流至罗家丰台和石场一带。随着五莲山区的解放,上述学校或散或迁。 1947年5月12日,五莲县人民政府在松柏乡东白庙子村成立。政府下设文教科,主管全县的文化教育事业。 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后,五莲县认真贯彻执行。面向工农开门,吸收更多的工农子女上学,在农村增加小学布局。1951年3月,五莲县扩建一批学校,小学达到209处,比1949年增加113处。季节性冬学向常年民校发展,全县有9200人参加民校学习。1952年8月,县文教部门在古家沟村进行“速成识字法”扫盲试点。之后,在郭家崖集训“速成识字法”教师287人,全县速成识字法运动普遍展开。 1952年9月五莲县内第一所中学——山东省五莲中学建立,属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领导,并委托胶州专署领导管理。教师8人,多由外地调入。校址设在小窑村原“探花府”宅院,这是两个“四合院”,共24间房子,办公室、教室、卫生室均设在这里,学生住在群众家中。首期招收初中班4个,招生204名。(其中工农预备班1个,学生42人)。1953年,学校迁至县城驻地,规模逐步扩大。1956年9月,在管帅建立“山东省五莲第二中学”,五莲中学改为山东省五莲第一中学。1958年9月,在街头、叩官、石场分别建立第三中学、第四中学、第五中学。同年,五莲一中开始招收高中班,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。 在课程设计方面,1952年,五莲一中设语文、数学(算术、代数、几何)、植物、地理、历史、时事政策、外语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。1953年增设政治、物理、化学和卫生常识;取消时事政策课。1954年停止外语课。1956年,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,增设农业基础知识。 中小学教师来源:1944年,五莲山区成批兴办小学时,教师多是战前的小学教员和中小学毕业生。1945年转办“庄户学”又就地选拔出一批教师。1946年9月,小学实行民办公助,教师和校长由各村文委会推选。1947年教育暂时停办,部分小学教师参加支前工作,少数去渤海区学习,余者回家生产。1948年恢复教育,县举办两期教师培训班,录取正式教师50人,代课教师40人。建国后,主要是学校分配、部队转业和社会招收。1949年秋,胶州专署分配滨北建二分校结业学员47人赴五莲任教。1952年小学迅速发展,师资奇缺。除上级分配外,县内就地选拔招收400余名。1953至1957年,山东师范学院、山东省教师进修学校、胶县师范、诸城师范、益都师范、莱阳师范、李村师范以及胶州、即墨、高密速成师范大批毕业生陆续分配至五莲县任教。 中共五莲县委党史办公室提供 |